原理:平台人脸认证通常是通过摄像头抓取到活动的人脸,然后将数据传输回平台数据库来进行面部比对,平台系统经过五官比对,得出正确还是错误的结论。原理并没有那么复杂,摄像头劫持插件再结合各种折腾出来的工具的作用,就是告诉平台接受认证的人是个活人,五官分布就是这个样子,得出结论的是你的设备,而不是平台,这个技术的核心就是欺骗一下设备和平台默认的正确返回参数
最近很多朋友问设备和流程的事,简单整理一下,主要面向刚接触这块的新人,都是一些基础向的内容,聊得比较细,老手可以略过。
1、虚拟相机
![图片[1]-【一篇搞懂】工具·设备·成本·方式·工作流程(8.4更新)-老萬资源网](https://www.saiface.xyz/wp-content/uploads/2025/03/photo_2025-04-12_19-09-28-766x1024.jpg)
![图片[2]-【一篇搞懂】工具·设备·成本·方式·工作流程(8.4更新)-老萬资源网](https://www.saiface.xyz/wp-content/uploads/2025/03/photo_2025-04-12_19-09-46-722x1024.jpg)
![图片[3]-【一篇搞懂】工具·设备·成本·方式·工作流程(8.4更新)-老萬资源网](https://www.saiface.xyz/wp-content/uploads/2025/03/photo_2025-04-12_19-09-51-662x1024.jpg)
2、root手机,隐藏环境
现在市面上的 root 和刷机方案已经相当成熟,尤其是像 Magisk 这样的开源工具,不管是基础 root 还是模块化扩展,很多平台都能稳定使用。除了涉及金融类 App 需要更多处理,其他大多数需求其实用这些方案就足够了。
针对一线平台通常有针对大厂检测逻辑逆向的专项定制环境,市面上烂大街的环境协议就不用想了,这些平台能不能通过和料子的关系不大,定制环境的尾巴比较多,稍微有点常识的也不会头铁到拿出来商用,一般只在小圈子里流通。
所以没渠道还在琢磨内录的话建这里议放弃,直接选择不破坏设备底参的方式——怼屏。
3、再说说Root方案
Root环境里,成熟方案就是KSU,其次Magisk +Zygisk,自定义方法太多了。
再比如 TWRP,这个第三方恢复环境也有了很多年了,刷机、备份、安装自定义 ROM 等操作,它都能比较顺畅地支持
针对root环境,如果是初期测试自己不会操作,可以直接找电商平台的root改机服务的店家很多,他们基本也是公开论坛扒的资源,几十块钱也就别想着要什么高质量的环境了。
![图片[4]-【一篇搞懂】工具·设备·成本·方式·工作流程(8.4更新)-老萬资源网](https://www.saiface.xyz/wp-content/uploads/2025/03/photo_2025-04-07_20-10-36.jpg)
![图片[5]-【一篇搞懂】工具·设备·成本·方式·工作流程(8.4更新)-老萬资源网](https://www.saiface.xyz/wp-content/uploads/2025/03/photo_2025-04-07_09-06-32.jpg)
![图片[6]-【一篇搞懂】工具·设备·成本·方式·工作流程(8.4更新)-老萬资源网](https://www.saiface.xyz/wp-content/uploads/2025/03/截屏2025-04-12-20.48.21_副本.png)
![图片[7]-【一篇搞懂】工具·设备·成本·方式·工作流程(8.4更新)-老萬资源网](https://www.saiface.xyz/wp-content/uploads/2025/03/截屏2025-04-12-20.56.32-1.png)
项目机选择
我自用比较熟悉的小米8、米10、note8pro和谷歌的pixel8/9,其他机型就不做科普和推荐了。
内录难点
这方面其实也没太多玄乎的说法,比较难绕过的,主要还是一些风控较严格的一线平台,做活体检测时的风控检测逻辑,也是常说的底参环境。
通俗点说,如果你的项目机整天艹,是被平台悄悄标记成了“潜在风险设备”的,虽然还没到彻底黑机的程度,但系统已经悄悄开始调取更多手机可以支持的后台信息来做判断了。举个例子,常见的环境音检测:检测你的麦克风通道,环境音是不是来自于真实麦克风,有没有失真或播放痕迹;比如TK8生成的那种背景一帧不动的,也是100%会被平台检测出来;还有手机硬件支持问题,例如你的手机配备了屏下、距离传感、陀螺仪,都是一样的,有条件的话完全可以扒一扒日志,设备调起了哪项检测一目了然,到了阈值算法自然就调用相应的检测来判断你是不是“机房”“批量”账号
另外,手机硬件本身也可能成为一个附加信号。像一些新款设备,配有红外或激光摄像头的,在特定检测流程下,也可能因为识别过于精准或者返回参数不一致而被平台识别出来,进而限制操作。
想了解技术原理上的问题可以翻翻博客,这里就不做这块详细科普了。
内录虚拟相机这种方案对于计算机小白来说糊弄糊弄二线平台暂时可行,一线平台的难点是环境,各大厂一直在升级风控检测手段,软件层修改底层参数这种方式下线是迟早的事情,大厂的握手包、密钥、加密逻辑更新越来越频繁,想一直吃这碗饭的、担心风控升级停产的团队,有条件建议一步到位上怼屏。
先说一点题外话,关于“怼屏”这个方式,并不太适合缺乏耐心的人。显示器的品牌、色彩表现、使用的手机型号、拍摄时的相机参数,还有环境光的稳定性,这些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成像这块并没有一个通用标准,不同设备组合出来的画面参数差异很大。有时候,照搬别人的数值反而会起到反效果,环境光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不建议指望某个“固定模板”就能套用成功,这更不是靠“喂饭”就可以一次成功的事。
![图片[8]-【一篇搞懂】工具·设备·成本·方式·工作流程(8.4更新)-老萬资源网](https://www.saiface.xyz/wp-content/uploads/2025/05/图片-25-1024x442.png)
显示器到手后,第一步通常是手动调整显示器的参数,,整个过程需要反复尝试和总结,不能失败了就灰心在设备或料子上复盘无限内耗。怼屏测试的核心是平台认不认可你的返回,而不是你觉的“是否真实”
另外,环境光线的稳定也很重要。比如房间早上阳光充足、下午偏暗,这种变化就可能对识别产生影响。建议在测试时,就保持显示器设置和光照环境的一致性,一般上述条件满足之后,调试个一两个小时基本就可以上线了。
怼屏可以绕过的检测比内录要多很多,上面也大概解释了一下,下面主要说说怼屏到底是个啥,也可以参考我群组里的置顶视频,文字这块就简单说一下。
1、怼屏概念:https://t.me/laowanrenlian/111
将目标人脸的照片或动态视频在另一台设备(通常是显示器)上播放,然后用进行人脸识别的设备直接对着这块显示屏拍摄,欺骗系统完成验证。
2、屏幕选择上
4K原彩色域色深的屏,尺寸在 23 到 27寸之间都行,分辨率不超过5k,太高的分辨率还起到反作用
因为成品视频真实分辨率不超过1080,太高的成像效果要渲染更多与之适配,过高分辨率反而容易放大人像瑕疵
分辨率不是主要的,人像这块的核心是屏幕的色深色域
屏幕的更多介绍可以参考此链接,此贴仅做科普,不做详细手法讲解
不必过多相信那些所谓的大厂旗舰店,你的需求是“破脸”过活体,而不是剪辑和3Dmark,所以屏幕品控就很重要了
四、手机选择
怼屏的手机无需root更不要解BL,KYC中台检测是多维度的,并不是光靠料子真不真实,原理可以参考上面内录的科普内容
手机这块没必要卷,配置太高反而起反作用,理论上怼屏的手机配置越高通过率越低。
小店里也有针对调用硬件检测魔改的项目机,属于在硬件主板层进行的爆改,不会破坏任何返回底参,和普通项目机对比大概能提高三倍的使用频次,对于量大的KYC工作室团队提高效率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节省三倍的硬改操作时间。
![图片[9]-【一篇搞懂】工具·设备·成本·方式·工作流程(8.4更新)-老萬资源网](https://www.saiface.xyz/wp-content/uploads/2025/05/图片-24-782x1024.png)
手机这块并没有什么魔幻的,之所以选Pixel魔改,主要还是因为系统原生的隐私性和容器可编译的自由度高于其他机型,怼屏的话不必过多纠结选择什么项目机
补光灯
常用于所谓的“三色”,本质上依然归类于活体验证
不用被什么所谓的三色吓到老老实实遵守“颜色一致”的说法,对抗规则这种事情,本质上就是你糊弄平台平台也在吓唬你
led灯珠、机箱rgb灯条(丐版)
电商平台上很多,核心要求只有一个,灯光可自定义,蓝牙遥控器款或手机控制都是可以的
![图片[10]-【一篇搞懂】工具·设备·成本·方式·工作流程(8.4更新)-老萬资源网](https://www.saiface.xyz/wp-content/uploads/2025/03/截屏2025-04-13-03.29.04-755x1024.png)
舞台彩色跳灯【专业版】
![图片[11]-【一篇搞懂】工具·设备·成本·方式·工作流程(8.4更新)-老萬资源网](https://www.saiface.xyz/wp-content/uploads/2025/04/photo_2025-04-25_21-45-26-1024x683.jpg)
这种设备这个在电商平台上买的不是很靠谱,基本全是三无,散热很差,自己用爆炸过,不建议。
如果本地有条件,建议还是去做舞台灯光、音响这类专卖店现场看一下
核心还是要看灯光是否支持自定义控制,大多数这类设备都会配套一个 Windows或 Android平板控制端,支持在客户端上做场景颜色编排和自定义快捷键。
1、视频驱动工具
驱动一镜到底的演示在我群里:
工具属于无脑拖入的操作方式,不吃电脑本地配置也不用调参数,个别强迫症可能需要用到补帧工具,一般平台会在后台随机截取三四十张人脸图进行比对,帧率太低或不稳肯定是会有影响的
设备要求不高,演示是在虚拟机上跑的,配置很低也没问题。
我常说,工具本身不是决定性因素,真正起作用的,往往是参数的调试方式和对素材的处理思路,面对不同类型的图,如何做适度的二次加工,使整体效果更自然、更贴近真实场景,这才是值得下功夫的地方,检测是从返回底参、设备硬件,活体二值等等多个维度来过算法的,料子处理只是整个环节的一小环
![图片[12]-【一篇搞懂】工具·设备·成本·方式·工作流程(8.4更新)-老萬资源网](https://www.saiface.xyz/wp-content/uploads/2025/03/截屏2025-04-07-20.21.40_副本-1024x468.png)
(一镜到底驱动演示请移步群组,这里发会被和谐)
4、总结
人脸验证是否能够通过,往往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比如,使用内录配合 root 的方案在某些场景下确实能绕过基础检测,但也不可避免地会降低账号的初始权重,增加设备被系统标记为高风险的可能性,有账号存活和权重要求的朋友可以直接把这种方案pass掉
从机制上看,root 和内录的组合,本质是在设备层面对后台关键参数做了改写。虽然表面上运行正常,但平台的风控模型往往最初步的检测就是底层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认为这些操作不会被识别,一定是把大厂后端那些硕博专项的开发主管当傻子了,有爬返回又具备高效解密技术的,也不会靠搓这种工具谋生,目前内录烂大街环境应用场景仅限于应付下二线平台的认证,不同场景风控检测力度也是不同的,并不能一概而论。
说到底怼屏和内录也一样,主要问题不在于料子本身,而是它容易伴随不稳定的 IP 状态、过于机械性重复性的操作,从而触发系统对黑机行为的识别阈值。
这些机制背后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只是容易被忽视。我在博客里也整理过一些相关的技术原理和实操细节,这里就不展开赘述了。重点还是那句话,把思路放在理解平台规则和风险识别路径上,比死磕纠结料子真不真、设备卷不卷更有价值。
过脸成功与否的因素很多,IP有没有被标记,是被谁标记的,项目机有没有黑过,比如是不是S过号,上任主人有没有做过不可描述的事等等很多因素都是相关的。
还有一类是 RMTP 推流+远程操作的,依赖公网 IP 的服务器,稳定性不错,但成本也高,工单单价不低,一般除了特定小众赛道需要,其他圈子应该也很少用到,团队来搞也要考虑个成本问题。但用的话,也必然是降维打击,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因为只是过个KYC,没必要干着大马拉小车的事情。
最后一种就是完全复制对方机型设备信息和常驻IP直接登号的,有这方面复刻需求的朋友,也可以找我来聊聊。
成本估算
9.2更新:风控升级,最优投产方案在计算
这些东西没有外面说得那么神,也没那么简单。就是多总结多复盘,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流程,方法逻辑都在那,思路理清楚了不难跑通。
这篇整理算是一个基础问题,有用得上的就拿去参考,有问题欢迎带着问题来问,聊天不收费也不聊玄的。
禁止违规使用或商用,下载本站资源即视为同意本站所有协议,请下载后一小时内删除









会员专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