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补贴骗局揭秘

本站资源仅用于防诈科普和安全测试技术人员使用,禁止商用或传播

国家育儿补贴政策刚刚落地不到一个月,黑灰产团伙就开始盯上了这块“肥肉”,设计各种诈骗手法,针对家长进行欺诈。本文将详细拆解骗子的操作步骤,并附带心理学角度分析,帮助大家提高警惕。

为啥骗子容易得手

  1. 信息精准
    • 骗子可以提前获取孩子及父母的基本信息,包括应领金额。
    • 心理分析:当受害者发现对方知道自己信息时,会产生信任感和权威感,降低防备心,这是“信息优势效应”。
  2. 政策宣传广泛,成本低
    • 家长普遍熟悉育儿补贴政策,骗子无需额外解释,只需引导操作。
    • 心理分析:熟悉的政策内容降低了认知负荷,使人更容易相信“官方人士”。

诈骗步骤拆解

1. 引流阶段

  • 骗子通过微信、QQ、论坛等大量发布育儿补贴快速领取教程或二维码链接。
  • 常用话术:
    • 几天没领就作废
    • 官方最新操作流程
  • 心理分析:利用紧迫感和稀缺性心理,迫使用户快速行动,降低理性判断。

2. 建立信任

  • 骗子电话或在线联系,声称是官方工作人员,核对用户及孩子信息。
  • 用户发现对方知道自己的孩子姓名、出生日期、应领补贴金额等,会产生权威幻觉,相信对方确实是官方人员。
  • 心理分析:这属于信息权威效应,让受害者心理上接受建议而忽略风险。

3. 获取操作权限

手法 A:下载诈骗 APP

  • 骗子诱导下载 APP,APP 大概率内置了远控工具,读取手机通讯录、验证码甚至操作权限。
  • 用户在 APP 上输入银行卡信息或密码后,资金被盗。
  • 心理分析:利用用户的技术信任偏差(相信界面与流程)和默认顺从心理(看到熟悉界面就操作)。

手法 B:假冒网站收集信息

  • 骗子提供精仿政府网站或表单页面,诱导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
  • 心理分析:通过熟悉界面与官方名称降低警觉,同时利用“从众心理”,让用户误以为大家都在这样操作。

本站所有资源信息仅供安全公司从业人员、安全技术专家、反诈及相关领域专业人员用于逆向工程、安全测试、技术研究与学习,严禁任何形式的公开传播或非授权使用。本站及作者不为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任何违法违规行为负责。用户自阅读本协议内容起,直至关闭本页面前,视为已充分理解并自愿接受本协议所有条款。请务必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合法合规使用技术资源。

禁止违规使用或商用,下载本站资源即视为同意本站所有协议,请下载后一小时内删除
© 版权声明
THE END
下载或阅读本站资源即同意用户协议